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家发改委表示该方案聚焦“十四五”和“十五五”两个碳达峰关键期,提出了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方面主要目标。比如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一系列数字背后的碳达峰行动,是中国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的降幅,并为之艰苦卓绝努力决心。这一举措,必将对现有产业格局和经济发展方向带来影响。
新年伊始,中联投资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对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对行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讨论。讨论的内容及论证结果陈述如下。
一、“双碳”任务目标及相关概况
据财信研究院相关数据分析,部分碳达峰指标在2030年完成富有挑战性。与2030 年碳达峰目标指标相比,截至2019 年的数据显示,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清洁能源比重、森林蓄积量、太阳能发电装机量等指标与目标值尚有不小差距。如风电、太阳能总发电装机容量仅为目标值的 37%,要完成目标指标,意味着未来 10 年任务量相当于过去 15 年的近 2 倍。
新能源技术的革新、产能的提升,以及产业的覆盖,势必推动传统行业的环保要求升级,对于设备迭代、技术提升、乃至人员素质都将提出新的要求。
据《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内容明确提出,碳达峰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十大行动”。
从“碳达峰十大行动”可见,我国减排路径主要围绕绿色能源、工业、电力、交通、建筑等领域展开。根据《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研究报告》,2019年,全社会碳排放约105亿吨,其中能源活动碳排放约98亿吨,占比约87%。从能源活动领域看,能源生产与转换、工业、交通运输、建筑领域碳排放占能源活动碳排放比重较高。因此,工业、电力、交运、建筑是中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为了更好实现“双碳”目标,这些领域目前乃至未来将会迎来重大变革。
二、“双碳”相关行业分析
“双碳”目标的最终追求是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统计数据上来看,高碳排放行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其中能源和工业部门占比最大。“双碳”目标下,各个部门相继进行绿色转型的相关行动,作为碳排放的大头,能源和工业部门自然是关注的焦点。同时,应当看到,与“双碳”目标实现相关的产业都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受到市场和资本的追捧。
1、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其产业发展速度直接决定了我国经济绿色转型的速度,因此处于碳中和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不仅工业能源企业非常关注其发展,行业外也有众多跃跃欲试的搅局者。
2、垃圾分类和处理产业
处理垃圾的效率直接决定了垃圾在处理时所释放的温室气体,实际上,垃圾分类和处理行业在整个碳中和产业链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说节能环保产业是为绿色生产提供技术和服务的支持,那么垃圾分类和处理就是在为绿色生产做善后工作。近年来,多地相继实施垃圾分类政策,但多是雷声大、雨点小。问题在于,政策端的推动作用更多是强制性的规范,难以真正唤起行业的自觉,而从发展风口、企业新增长点出发,企业在垃圾分类和处理相关技术发展上会更加有动力,这也是“双碳”目标对于其他政策的溢出效应。
3、储能产业
储能产业也很重要,不过,储能技术多年来没有很大的突破,其还缺乏更多落地产品。因此,新能源行业依旧是“双碳”目标下的最大受益者,我们可以简单将新能源行业分为两类,一类是新能源的开发行业,一类是新能源的利用行业,前者以光伏、风电、核电、氢能为主,后者主要是新能源汽车产业。
(1)、光伏产业
光伏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简称,我国的光伏产业发展较早,不过,很长时间以来,光伏发展都非常依靠政策补贴,可以说是给补贴就发展,不给补贴就停滞,究其原因是太阳能发电成本高,相比火电、水电没有竞争优势。目前水力发电的成本大约是0.15元/kw·h,火电价格一般低于0.3元/kw·h。而光伏度电成本虽然逐渐在降低,但2020年底光伏度电成本依旧高于0.3元/kwh。当然,这还没有考虑光伏发电的稳定性和电能的储存问题。
当从成本收益出发产业难以自行发展的情况下,政府政策的作用便显得非常重要,而光伏产业的周期性也正对应了近年来政策的变化。
当然,“双碳”目标下,光伏产业的发展是能源行业的一个关注焦点,光伏利用的是半导体电子技术,因此相较来说技术迭代更快,成本问题预计能在不远的将来被妥善解决,并且,随着光伏平价上网的政策实施,也会激励企业层面的创新投入。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34万家光伏相关企业,其中,超3成的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从行业分布上看,有22%的相关企业分布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整体行业技术发展质量和速度理应是能够得到保障的。
并且,光伏产业已经在国内形成了一些聚集区,从地域分布上看,山东的光伏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超5万家。其次为江苏,有超4.4万家相关企业,广东和河北的光伏相关企业也均超过2.5万家。这将很好的促进区域内部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形成区域间良性竞争的发展态势。
不仅如此,近五年来,即使补贴持续退坡,我国光伏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注册总量依然持续上涨。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已新增超4.2万家光伏相关企业,同比增长71%。这代表着市场对于光伏产业的发展具有充足的信心。
从投资逻辑上来看,光伏产业的未来是光明的,同时市场成长空间较好,关键点在于光伏技术的进步,值得一提的是,能源市场不是传统市场,整体需求受供给端牵制明显,因此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成本的下降,市场蛋糕整体也会被逐渐做大。
(2)、新能源汽车产业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1-10月销量同比增长182.13%至254.2万辆。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不仅对整个汽车产业链的需求增长形成拉动作用,同时会带动上下游产业转型升级(如传统行业中的有色金属、钢铁、化学材料等),通过新的需求竞争,带动企业投入研发出更高科技性能的环保新材料(如动力电池等)。此外,还推进了大众绿色出行的生活理念。
基于政策大力支持以及市场的巨大潜力,也让新能源产业相关行业在二级市场上占据风口。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22日,在30个中信一级行业中,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有色金属、基础化工、煤炭、钢铁、汽车等行业近1年涨幅纷纷居前,其中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涨幅高达92.22%。
科技革命需要能源领域的革命去为之提供动力,虽然从目前来看,能源领域并没有足以称之为革命的创新,但作为电力载体的电池无疑是最有可能形成突破的方向。
实际上,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因为我国电池工艺全球领先,更是因为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整个产业链发展关系着我国是否能把握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先机。也正是由于新能源汽车在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重要性,不管是政策层面还是企业发展层面,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据天眼查数据研究院的不完全统计,在2006年-2021年间,新能源汽车领域共发生约550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3200亿元。其中,超7成融资时间发生在2015-2020年,融资金额总计超2500亿元。可见新能源汽车格外地受资本市场青睐。
近些年,从舆情来看,新能源汽车似乎到了发展的瓶颈期,资本也开始更加理性,行业进入调整阶段,但数据证明,新能源汽车投融资热情依旧不减。截止2021年8月,2021年已有50余起融资事件,涉及金额超560亿,已超之前年度全年融资金额总数。
(3)、新能源汽车衍生产业——充电桩
除去新能源汽车本身,其配套服务充电桩也是发展热点,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约13.5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超8成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之内。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2020年新增超过2.9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同比增长26%
值得注意的是,充电桩不仅对新能源汽车普及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环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安全、稳定的角度出发,充电桩的普及的本身一定是以电池技术发展为基本前提。
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会发生方向上的逆转,并且,当前的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行业壁垒来自于技术和人才储备,相关企业在电池和电力驱动方面的领先地位将对公司价值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行业内部马太效应会愈发明显。
三、小结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仅是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行业的机遇与挑战,更是一场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涉及行业领域极为广泛。未来,随着各行业领域具体的碳达峰、碳中和方案陆续出台,将为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蕴含巨大的投资机会,值得每一位投资者长期重视和期待!